【卡车之家 原创】每当看到解放的第一台车CA10,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司机们总是一把鼻涕一把泪,不禁唤起了他们当年刚刚入行时的艰辛,车虽然难开,但里面蕴含的汗水和情怀则无法被替代。同样,对于一汽的老员工来说,解放CA10也同样承载着他们独一无二的记忆,不管过去多少年都清晰如初。
之前卡车之家曾多次为大家讲解过一汽从建厂到新车开发的历史,相信每个卡友都能倒背如流。但就在那建厂的前3年中,一汽还曾发生过很多有趣但也很无奈的事情,且听笔者为大家一一道来。
● 俄语恐慌 200个翻译不够用?
我们都知道,一汽初建时曾得到了苏联的全面支援,大量的设备和技术人才来到了中国参与一汽的建设。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原汁原味”的引进模式,其中施工图纸、技术资料和上万台机床的使用说明均为俄文印刷,中国在使用的时候就需要完成大量的翻译工作。
介于特殊时期的政治原因,中国在成立一汽之前从未培养过俄语翻译,那个时代懂得俄语的都是自学成才。
当时的一汽将工人送往苏联学习俄语,要求他们在1个月的时间里记住3000个俄语单词,并临时从全国各地调来了一批俄语人才,组成了一个总计200多人的翻译团队。然而即便如此,一汽的翻译能力还是无法满足庞大的需求,一方面是资料繁多,足以堆满一个屋子;另一方面是能力差,光是为苏联派来的总顾问谢科乔夫进行口译的人就有3个。
● 购买钢板 先买60辆奔驰
建厂后意味着就要立即生产车辆,以一汽对外公布的资料来看:CA10的轮胎、轴承、玻璃、电气系统是进口零件,底盘、发动机、车身等主要部件均由一汽自主生产。但当时我国钢材加工工艺大幅落后,根本达不到制造汽车的要求,72%的金属材料都需要依赖国外进口。
1956年5月份,一汽遇到了物资紧缺的状况,按照年产3万辆的目标,向国外进口的钢材薄板到货量不足50%。此时中国正在筹备中共八大会议,需要从德国进口60辆高档奔驰轿车,而负责采购任务的人正好是一汽生产准备处的陈祖涛。
在此之前,奔驰从未接到过如此大的订单,为了凑够60辆,奔驰调来了所有在全球巡展的车辆。当陈祖涛借着购买轿车的机会请求帮忙采购薄板时,奔驰方面的代表直接为一汽联络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薄板厂——拉希斯泰因工厂。正是因为得到了这个极佳的采购机会,陈祖涛一次性购买了大量的钢材薄板,足够一汽用几十年。2
你的家人需要你 听交警蜀黍的话保平安
11月9日下午,“联合行动·江淮平安行”——2016年安徽省道路交通安全普法宣传活动在安庆桐城市大胜驾校举行,这是第9次线下活动.该活动聚焦道路... 2016年11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