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厅级’有车有秘书,改制意味着从零开始。但总有人要为改革蹚路。”刘祥伍带领零部件厂800多名职工离开,成立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这个决定,刘祥伍瞒了家人很长时间。
“老刘,我们就要从‘大家庭’变成‘大家族’了。”谭旭光拍着他的肩膀,眼含泪花。
“今后,你要‘背靠大树、面向市场’了。”谭旭光对他承诺,改制3年内,在同等质量和价格的前提下,分流出去的企业享有潍柴外协配套方面的优先权。
或许人们都没有想到,走出去,成就了盛瑞传动今天的传奇——10年投入10个亿,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款8挡自动变速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潍柴完成了13家零部件和辅业单位改制退出。多方位吸纳社会资金,打破单一国有资本构成观念和格局,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此其时也!
2002年,潍柴在行业内率先通过混改成立潍柴动力,国有股比例降到40%,不再一股独大,引入境内外战略合作伙伴和行业主导客户等多元化战略股东持股53%,核心人员通过股权激励持股7%,多元化的股权结构由此建立。
2004年,潍柴动力在香港上市,一步打通资本国际化道路。
“‘三三制’改革,是潍柴对国企改革的最大贡献,是潍柴心无旁骛攻主业的起点。”谭旭光如此评价。
砸掉“三铁”,内部建立竞争性的体制机制,老国企的气质开始发生变化,市场导向、客户导向的机制进一步确立。
这种观念也是“砸出来”的。
1998年的一天,潍柴班组长以上领导干部齐聚在一个仓库前,眼前堆放着如山的零部件和整机。谭旭光抡起铁锤,狠狠砸向这些不合格产品:“今天我要求大家亲手砸毁这些机器!从现在起,取消废品仓库!以后谁砸了企业的市场,企业就砸谁的饭碗!”
“一台七八万,真心疼啊。”时任潍柴615厂副厂长的鲁文武挥起锤头,泪水哗地流下来。
2006年,为更好地接轨市场,满足客户需求,潍柴从销售、技术两个部门各抽调一部分员工,成立新部门——应用工程部,专门负责按市场战略开发产品、适应客户。
“现在,客户对潍柴发动机的要求,普通改动7天就能设计好,特别着急的,
在不需要新部件、不涉及大的结构性调整的情况下连夜就能赶出来。”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执行CEO张泉说。
2015年潍柴集团供应商大会上,谭旭光进一步总结:对客户的理解程度,以及转化为用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不注重客户需求,山东一些国有企业有过惨痛教训。本世纪初期,以秦池为代表的一些山东白酒企业曾经辉煌一时,却由于不重视质量和品牌建设,特别是无视消费者的体验和感受,最终被市场淘汰,对省内整个行业都造成了冲击。
“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市场基因却注入潍柴血脉,化为潍柴人的核心价值观。
从严重的“国企病”,到市场经济的“弄潮儿”,潍柴的变化靠什么?
“改革,是对观念的大撞击、利益的大调整。”谭旭光的答案是,改革不是等来的,是“硬碰硬”砸出来的,是迎着矛盾上干出来的。
国内并购,打造出全球重卡市场唯一一条“黄金产业链”;整合国际资源,盯住一流名企,与国际资本大鳄近身肉搏。核心竞争力是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搏击出来的
6月19日,椭圆形的潍柴总部办公楼内,谭旭光向记者展示了一张潍柴发动机产品结构“同心圆”:不同的圆环标注出不同年份不同产品的销量占比,2005年的产品仅有3类,占比最多的达90%;“同心圆”最外围是2018年,产品有9类,占比最多的仅为27%。
熟悉潍柴的人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每当经济衰退,潍柴的下降往往是最缓慢的;而每当经济复苏,潍柴的增长又往往是最强劲的。这张“同心圆”,浓缩潍柴向全系列、全领域发动机转型的成果,阐释了规律背后的原因。
“无论行业如何跌宕起伏,无论国内外经济形势如何变幻,我们专注主业,加速产品、市场和业务结构战略调整,打造核心竞争力。”谭旭光说,专注的过程,是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斗争的过程。
船用中速机市场萎缩,高速机产品主要配套重卡,业绩周期性波动非常明显。新班子上任不久就发现,潍柴的发动机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业务结构过于单一。
随着国内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期到来,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房地产走向市场化。1998年后,工程机械需求猛增。潍柴决定,凭借斯太尔发动机动力优势,跨界杀入工程机械市场。但工程机械市场被上海一家柴油机厂几乎垄断,谁都不肯轻易更换核心部件的供应商。
市场久攻不下,战场屡屡受挫。怎么办?孙承平给我们讲了一个谭旭光“带伤奇袭柳工”的故事。
这是国内工程机械大客户。1999年10月19日,谭旭光上任后的第二个厂庆前夜,他从北京赶回潍柴的路上出了车祸,断了4根肋骨。25天后,伤口尚未痊愈,谭旭光就出现在时任柳工厂长的王晓华面前。
“小谭,我知道你要说什么。就冲你现在这种情况还能跑到我这里来,明年我们一定配你的发动机。”王晓华被感动了。
从配套柳工的500台发动机开始,潍柴逐个突破、全面开花,主要工程机械市场占有率超过70%。
正当潍柴在国内市场攻城略地时,却又被“及时”泼了一盆冷水。
1000万元,换来一句“危言耸听”的话,让潍柴警醒起来。
2004年,潍柴动力上市后,谭旭光请来世界四大战略咨询公司之一的罗兰·贝格为公司“体检”。
“如果固守现有柴油机,不进行产业延伸,不出5年,潍柴就会重新陷入市场困境。”潍柴高管们心头一颤。
咨询公司的话有充足依据。纵观全球,卡车厂在发展壮大后,都会自建发动机厂,独立发动机制造商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
出路何在?一年后,正在苦苦思索的潍柴人迎来良机——资本大鳄“德隆系”崩盘,其控制的湘火炬资产出售,包含研制整车的陕重汽、生产变速器的法士特、制造车桥的汉德。拿下湘火炬,潍柴就能向动力总成延伸,掌握重型汽车核心技术。
“一定要拿下!”现在回忆,潍柴集团党委书记徐宏仍觉得惊心动魄。
按照竞拍规则,潍柴短时间内兑现不出数亿元资金。关键时刻,时任潍坊市市长张新起深夜坐在办公室指挥调度,协调银行和潍坊其它国有企业,“一夜之间”帮潍柴筹集了10个亿。
为了不让竞争对手猜到底牌,潍柴最初的注册资本只有500万元。直到竞标前5天,潍柴动力才分批注入了9.88亿元,第3天又增资到16.38亿元。
竞标前一天,谭旭光刻意分派两队人马各携一份盖有公章的标书,一队从青岛起飞,一队从济南起飞,同一天飞往长沙。“哪怕航班延误、取消,甚至飞机从天上掉下来,也必须保证第二天的投标。”
竞标开始,主要竞争对手出8.2亿元,潍柴一把拍上了10个多亿。人们惊呼:天价!
“现在看,太值了!”徐宏说,湘火炬给潍柴带来了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价值。更关键的是,潍柴由此构建起“发动机+变速器+车桥”的动力总成系统,形成了全球重卡市场唯一一条“黄金产业链”,凭此支撑中国自主品牌商用车占据国内99%的市场份额,成功阻击了外资巨头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
与很多企业不同,从那时起,潍柴每隔两三年,都不惜重金聘请国际知名咨询机构对公司进行评价,检视自身不足,让高管团队有战略家的眼光。“国际上一流的咨询公司,都为潍柴服务过。”谭旭光说。
2019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谭旭光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奖项的关键词是: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
用历史长镜头打量,才能清晰地理解谭旭光当年的“疯狂”与梦想。
“我省工业基础好,诞生过小鸭、轻骑、华光等众多国有企业和知名品牌,但为什么渐渐衰落?因为这些企业缺乏危机感和开拓精神,守成思想严重,认为做好原来单一的产品、守着山东市场就足够了。”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福一说。
在国内市场上执牛耳,潍柴仍不满足。道理也简单:如果不主动与世界科技接轨,在全球开放中寻求合作提升的机会,迟早要被全球市场浪潮拍死在岸上。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重创了欧美经济。这对于积累大量资金的潍柴来说,是抄底并购的契机。
此时,一家具有百年多历史的船用发动机设计和制造企业——法国博杜安公司,进入了潍柴视野。鼎盛时期,法国军方车辆和快艇,甚至戴高乐航母均采购其产品。经济危机中,博杜安订单暴跌、连年亏损。
潍柴动力副总裁任冰冰说,潍柴果断出手,用299万欧元买下博杜安,有了第一个海外工厂,以此开始“试水”国际化。
一直以来,全球高端液压技术被德国博世、日本川崎和德国林德等少数企业垄断。中国企业生产的高端泵车、装载机、叉车、挖掘机等液压系统完全依赖进口。
对德国凯傲集团和林德液压的重组,投资最大、难度最大。来自中国三线城市的潍柴,与全球顶级的两大投行狭路相逢,一家是被称为“金融海啸背后操纵者”的高盛集团,另一家则是“杠杆收购天王”KKR集团。
两大投行买下林德液压叉车业务后,又收购了其他叉车厂,组建起德国凯傲集团,谋求上市、高价变现退出。但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凯傲集团负债率居高不下,两个财务投资者被深度套牢。
2012年8月10日下午,意大利米兰王子酒店。双方拉锯战已持续了十多天,听完潍柴代表的一段辩论后,高盛欧洲区主席有些不耐烦了,冲着对面骂了一句:“Bullshit!”
当翻译将这句话如实转告后,谭旭光噌地一下站起身来,把手里拿着的一摞文件猛地向桌上一砸。“啪”,文件先是摔到桌子,又连同水杯溅落了一地。
“不谈了!”谭旭光说罢,转身就走。
打归打,谈还是要谈。高盛和KKR出售林德液压,就是为了降低负债率,实现上市、退出。如能帮他们解决这一难题,重组就会柳暗花明。谭旭光思考了一夜,琢磨出一个“70%加25%加1”的方案:收购林德液压70%的股权,增资入股凯傲集团25%的股权,凯傲集团在亚太地区的业务,潍柴动力具有主导权。
“这一方案不仅能使林德液压资产变现,还能以现金形式向凯傲集团注资,使后者重获上市的可能。这为KKR和高盛全身而退打开了一道方便之门,也为潍柴动力日后增持留出了空间。”潍柴动力资本运营部部长郝庆贵评价。
智慧的博弈,双赢的结局。谈判成功!
2012年,潍柴战略重组全球第二大叉车公司德国凯傲集团,并购凯傲旗下林德液压,打造了“潍柴发动机+林德液压”的液压动力总成,打破了我国高端液压件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曾是国际化“初学者”的潍柴,大步流星走出去,在开放合作中“长袖善舞”。
2016年,推动凯傲收购美国德马泰克公司,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物流产业链;2017年,投资美国可替代燃料动力提供商PSI公司,打通潍柴发动机全面进入美国市场的通道;2018年,投资全球领先的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公司英国锡里斯动力、氢燃料电池公司加拿大巴拉德动力,与加拿大西港燃料系统公司达成HPDI天然气发动机 战略合作,全面掌控商用车新能源三大核心技术。
到世界经济大海中遨游,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潍柴全面掌握商用车、工程机械、农业装备三大动力总成核心技术,从单一发动机企业,发展为业务覆盖动力总成、汽车、工程机械、智能物流、豪华游艇、金融与服务等6大板块的相关多元化集团,站在了全球产业链的高端。
2019运力大会展播:智慧平台 品质运力
智慧平台 品质运力中外运物流华北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亮二〇一九年六月我今天主要讲两块内容,一是中外运物流发展情况,二是我对品质运力的一些战略构... 2019年07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