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正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为更好推动山东高质量发展,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就大众日报创刊80周年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切实走基层、强“四力”,深入典型企业蹲点调研,推出“鲁企调研行”报道,反映我省企业改革创新、企业家砥砺奋进的故事,以期给全省企业以启发借鉴。
开篇,我们把目光投向潍柴。潍柴是我省国企改革创新发展的典型样本。21年来,无论行业如何跌宕起伏,无论国内外经济形势如何变幻,潍柴始终不忘国企初心、使命和担当,心无旁骛攻主业,从濒临破产发展成为年收入超过2300亿元的国际化企业集团,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潍柴速度”“潍柴奇迹”。新锐大众客户端同步推出“潍柴故事”融媒报道,介绍潍柴勇于改革、锐意创新事迹。
左图:2019年中东电力展上,潍柴博杜安发电动力受到全球客户瞩目。右图:潍柴工业园俯瞰图
6月5日晚,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率全体管理团队及1600名“80后”青年员工,集体观看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演出过程中,现场响起30多次雷鸣般的掌声,结束后全场潍柴员工自发鼓掌致敬,持续近20分钟。
这种气氛深深打动了全体演员和主创人员。“潍柴是一家在革命炮火中诞生、与共和国共成长的国有企业,潍柴的红色基因与沂蒙精神一脉相承、共振共鸣。”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感叹。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入不敷出到2018年收入2354亿元、利润139亿元;从濒临破产到中国领先、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汽车和装备制造集团。传承红色基因的潍柴,以壮士断腕的担当与勇气率先推进改革,以超前战略眼光开放合作,打造了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创造了21年高质量发展的“潍柴速度”“潍柴奇迹”。
走进潍柴,一个疑问有了答案:谁说国企搞不好?
探析这条独具中国特色的世界级企业崛起之路,最重要的经验是:21年来,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幻,始终心无旁骛攻主业,为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这份初心,保持一种斗争精神、一种亮剑勇气、一种战士气概、一种冲锋姿态。
“凡是成功的企业,要攀登到事业顶峰,都要靠心无旁骛攻主业。”2018年3月8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为潍柴点赞。
改革,是观念的大撞击、利益的大调整。国企改革是“硬碰硬”碰出来的、是迎着困难干出来的
潍坊,古称潍县。明清时因商贸繁荣,曾有“南苏州、北潍县”之说。这片土地上,重商、亲商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开放包容创新之风劲吹。
潍柴从这里成长壮大。73年发展史上,潍柴既有成功研制6160中速柴油机的荣耀,也有引进斯太尔重型发动机的骄傲。但当改革开放进入第20个年头,1998年,潍柴却走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口。
这一年,一场惊心动魄而又影响深远的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在此以前,全国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亏损面超过40%。
已退休的潍柴集团原总经理孙承平说,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老国企的通病在潍柴身上越发明显——人浮于事,机构臃肿,工作扯皮,领导打扑克,职工摆小摊,全无生产积极性;体制落后,背着医院、学校、幼儿园等负担,捆绑着10多个与主业不相干的工厂。
“天之骄子”逐渐沦落为“市场弃子”。从一组数据可窥见潍柴当时的窘境——账面全部资金仅有6万元,债务高达3亿元;企业拖欠1.36万名员工最长6个月的工资;拖欠水电公司一年以上的水电费,不时断水、断电。
潍柴人记忆犹新:1998年的那个春节,时任潍坊市市长王玉芬临时协调500万贷款,亲自送到潍柴,才让电力公司恢复通电,让潍柴职工过了年。
也就是这一年,年仅37岁的谭旭光,走上潍坊柴油机厂厂长的岗位。
一场气势恢弘又艰苦卓绝的改革攻坚战随之打响。
当时,潍柴是有着1.36万人的大企业,但一线工人却不足5000人。现在看,这是多么荒谬的一件事。
定岗、定编、定员的“三定”改革,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主辅分离、直面市场的“三三制”改革,一环扣一环地推开,砸碎了“铁饭碗”,打破了“大锅饭”。
为支持潍柴改革,潍坊市政府特批了500个提前退休的指标。企业内部再提前5年内退,有的女职工40岁就离开了企业。其余干部按照改革流程重新竞争上岗。
潍柴集团党委组织部部长袁在新对当年的情形记忆犹新:仅“管人”的部门,就有党委系统的组织处、干部处,行政系统的劳资处、再就业中心。4个部门合并为人力资源部,原有人数近60人,合并后只有18个编制,重新竞争上岗。
改革一步紧跟一步。越往前,越触及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利益格局。
潍柴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勇,是这场改革的亲历者。他对改革的解读简洁清晰:“硬碰硬”。职工下岗分流,等于彻底砸碎“铁饭碗”。动员会上,一位副厂长拍着桌子说:“办不到,不知道该让谁回家。”不到一个小时,这位副厂长就被免去职务。
“不换思想就换人,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谭旭光说,没有任何退路,制度上明确改革举措,执行中一碗水端平,谁也不能例外。谁说情,就地免职。
有些职工为保住“铁饭碗”,以各种极端方式抵制改革。当时的潍柴铸锻厂,改革力度最大,裁撤冗员最多。时任厂长徐宏感叹,每次缩编都筋疲力尽,还要面对人身威胁。为防万一,徐宏上下班都有3个人陪着。
“扛着铡刀搞改革。”人们对谭旭光及其班子如此评价。
“瘦身”的硬仗打赢了:潍柴直属单位从53个减到12个(十部一室一中心),干部由750人减到219人,在岗职工总数由1.36万人减至8000人。“拆庙搬神”,为潍柴“脱胎换骨”赢得主动。
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也要能高能低。之前,销售人员无论业绩如何,拿的都是“死工资”。改革后,潍柴让他们按业绩拿提成和奖金。一个连科级都不是的驻外销售经理,年薪能高达10万元,比厂部高管多三倍;2004年,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只有800多元,潍柴对5名业绩突出的销售、技术人员的奖励是:一人一辆价值10万多元的新款大众POLO轿车,轰动全国。
“今年拿出5000万元专门奖励销售人员。”潍柴动力运营管理部部长姜宁涛说,潍柴始终奖罚分明,大奖大罚,奖起来“上不封顶”,让人“眼红”;罚起来“从不手软”,让人“心疼”。
1998年后的两三年内,全国几十万家国企,开启了市场化的变革进程。大量中小国企以转制的方式直接转向市场。相当一部分大型国企,在改革中增强了市场意识。
有人评价说,这一轮国企改革,潍柴是最为彻底的大型企业之一。
“三项制度”改革尘埃落定,刚刚从亏损泥淖中挺过来的潍柴,决定“趁热打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产权多元的股份制企业。
1999年下半年,潍柴确立了“三三制”产权改革的总体改制思路,核心内容是:1/3的资产和职工随高速机主营业务剥离出来,成立潍柴动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上市;1/3的原中速机业务和职工留在潍柴集团,形成中速机生产基地;剩余的1/3零部件生产厂和企业办社会职能,根据国家政策或带资分流、或推向社会。
时任副厂长的刘祥伍,被动员带领零部件厂改制。
2019运力大会展播:智慧平台 品质运力
智慧平台 品质运力中外运物流华北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亮二〇一九年六月我今天主要讲两块内容,一是中外运物流发展情况,二是我对品质运力的一些战略构... 2019年07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