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晶
出品|卡车之家
● 商用车销量趋势分析
国家信息中心正高级经济师徐长明根据货运量数据分析指出,观察到在过去的三个十年中,商用车销量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前十年保持稳定,中间十年逐渐增长,而最近的十年再次趋于稳定。但是,近五到六年里出现了上升趋势。这引发了疑问:为什么在2017年后商用车销量上涨,而实际上只有两年出现了增长?这两次增长并非受经济因素影响,而是政策推动的结果。
2017年,超限超载治理和环保政策推动了商用车销量增长约30万辆。同样,2020年的增长主要源自环保治理政策,如国三淘汰和强制置换。此外,2020年疫情导致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约两个月,也显著促进了商用车销量增长。
这些因素均非经济因素所致,因此这种非经济因素驱动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在徐长明看来,重卡发展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约40%的商用车销售与房地产有关。房地产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和新开工面积等数据从2021年开始呈负增长,且预计在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负增长。这种情况对商用车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
● 谭旭光:未来重卡很难超100万辆
谭旭光也指出,今年国内重卡总销量预计将在60万台以下,加上出口量也不会超过90万台。重卡销量将维持在80万至90万台之间,并不太可能超过百万台。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谭旭光给出这一判断,基于三点:
一,目前960万辆的中重卡保有量,即便出台相应淘汰政策,也难以形成大规模、爆发性增长,同时受物流需求与运量匹配以及低运价的影响,用户购买或换车意愿降低。
二,受房地产开工率下降的影响,以前占比在60%-70%的工程车、渣土车需求大幅下滑。
三,出口市场仍然有太多不确定性因素,预计今年的出口量将较去年有所回落。
重型卡车市场的竞争激烈已成不争之实。随着油价居高不下,终端用户对经济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这促使重型卡车企业必须全方位提升,不仅要关注销量,还要着重加强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
谭旭光预测,经过激烈竞争后,未来重型卡车制造企业的数量将逐渐减少至约4家左右,不会超过5家。
如何应对这一挑战?谭旭光提出了以下思路。
“在主营业务上必须盈利,盈利意味着附加值,附加值带来高质量,而高质量的产品才能有资金用于研发投入。” 谭旭光强调,面对市场内卷,必须朝着高质量发展,生产盈利产品。企业需要改变“不亏本就是盈利”的观念,真正将产品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 看短期,今年是慢热市场
看短期,今年商用车市场,尤其是重卡市场不及大家预期已经看见苗头。
就货物运输的供需状况而言,整体来看,物流运输行业的货源依然相对紧缺,犹如一场无声的博弈。此外,缺乏大型基建项目的启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业的活力,使市场显得有些乏力。重型卡车行业的库存持续增加,宛如一个不断膨胀的气球。
在传统旺季1月至3月期间,商家一直在努力控制库存,但实际上,过度压库存一直是行业内的潜规则,导致开票数量远远超过实际销售数据,犹如市场中的一场错综复杂的博弈。
此外,许多人正在观望下半年的老旧货车淘汰政策。值得注意的是,该政策旨在鼓励淘汰,是引导市场,而非白送。在当前货运市场形势下,一旦淘汰完成,用户将面临一个问题:继续购买新车吗?
在存量市场竞争,建议大家还是要放弃之前的吃政策饭的思路,多些市场探索。
● 企业严守三大机遇点
在徐长明先生的观点中,燃气车、出口市场与新能源汽车被视为当前商用车行业面临的三大机遇。
细观市场表现突出的品牌,它们似乎已经明确了各自的战略重心:在国内市场,这些品牌正大力推广燃气车型;在国际舞台上,出口市场的拓展同样被放在了优先位置,意在通过全球化布局分散风险并开拓新的增长点;而对于新能源领域,这些企业也在积极布局,为未来的市场转型做好充分的准备。
结合这些观察,我个人认为,在短期内,燃气车和出口市场确实是值得重点争夺的领域。燃气车作为一种过渡技术,可以在当前帮助企业实现环保目标并维持市场份额;而出口则可以利用全球市场的多样性来平衡国内市场的波动。
至于新能源汽车,虽然目前已经开始受到重视,但鉴于技术发展和市场接受度的不断演进,它更多地代表了一个长远的发展方向,是一项长期发展的线路。
>>燃气车成为国内市场亮点
在去年,重卡市场中,自卸车、专用车和载货车的增长并不显著,只有牵引车的销量大幅增加,从20万辆增长至32.3万辆,其中天然气车的增长最为显著,从上一年的3.3万辆增长至去年的14.8万辆,增长速度迅猛。
燃气车的发展,主要是看油气差价。
2024年总体来看我国天然气供应水平明显改善,油气差价将保持在2.3-3 元,说明燃气重卡机会还在。
从第一季度看,燃气重卡依旧是重卡市场为数不多的亮点,其中一汽解放是绝对的销量冠军,并且中国重汽增长速度快速。
>>出口利润高
中国商用车行业面临着国内市场下滑的挑战,包括政策调整和内需疲软等因素。因此,选择拓展海外市场是一种有效策略,可以减少对国内市场的依赖,同时寻找新的增长机会。这样的战略能够降低对国内市场波动的敏感性,实现更稳定的销售和利润增长,实现“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效果。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俄罗斯拥有巨大的增量市场。中国基建企业的出海以及非洲、拉美等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对重卡需求的增加为中国卡车行业带来了机遇。通过出口,中国卡车行业可以满足这些市场的需求,实现销售量和利润的增长。
近期,各企业陆续公布年度报告,其中中国重汽的利润排名行业第一。截至2023年,中国重汽的营业收入达到855亿元,同比增长44%;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3.2亿元,同比增长218%。海外销量排名第一的重卡销售超过13万辆,为这一成绩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新能源是趋势
新能源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制约新能源商用车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商用车企业在进行转型的同时需要保持盈利能力,这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其次,广大用户在购买成本和总拥有成本(TCO)之间存在矛盾,需要在关注价格的同时考虑车辆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市场正在逐步解决这两方面的矛盾。
去年国内新能源商用车销量达到了39.6万辆,渗透率约为12%。政策的推动将进一步促进市场增长。
在双碳指标的影响下,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运输车辆几乎都在尝试新能源汽车。这是出于环保政策的考虑,尤其在钢铁大省河北省,新能源重卡销量最佳,去年销售了7、8千辆车。未来,新能源车辆将持续得到推广和应用。
但是机会和挑战同在,机会不能转化为库存。
● 4月库存要谨慎
上文聊过,今年是一个慢热平缓的市场,开工季不及预期,这就意味着4月往往标志着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即降库存周期的开始。这个时段的库存管理策略对于市场健康至关重要,因为任何企图在此时逆流增加库存的行为都堪比“饮鸩止渴”,即采取了一种表面上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带来更严重后果的对策。
随着5、6、7月销售淡季的到来,市场需求的自然下降将使得那些未能及时调整库存的经销商面临滞销风险,超期车辆将成为常态。
在这种背景下,价格战不仅是可能发生的,而且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为了减轻库存压力,降价销售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应对策略。这种价格竞争一旦开始,其连锁反应将迅速蔓延至整个行业,导致普遍的利润压缩。
因此,对于商用车市场的各类参与者而言,这两个月的库存策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能否避免夏季的价格战困境,维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财务稳健。
● 小结
在商用车市场的蜿蜒道路上,政策、技术和市场因素交织影响着行业的发展。可以看出在未来几年,商用车市场将会迎来真正的考验。在当前的存量市场竞争中,之前由于某些政策或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爆发性增长机会已经减少。
唯有紧跟政策风云的前提下,勇于创新,不断提升技术实力和盈利能力,商用车市场才能在未来的挑战中赢得机遇。
愿行业各方共同努力,共创商用车市场的发展!
江门市交通局:货拉拉抽成低于承诺上限
近日,针对货拉拉平台抽成过高交通运输部门如何处置的问题,江门市交通运输局给出回复.江门市交通运输局回复称:结合近年来交通运输部推动“阳光抽成... 2024年04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