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景?车子多年间没什么毛病,结果年检却被“卡”,工作人员一句“排放不达标”,暗示车主车辆修起来很麻烦,不过加点钱就能包过。
最近,车检行业的乱象被焦点访谈报道后又引发了广泛关注,一下子戳中了不少卡友的痛点。所谓年检原本是为了安全、环保把关,可在一些地方,却成了吃相难看的“生意场”:不合格的车轻松过,合格的车反而被整出问题,变着法地操控数据,收割卡友的血汗钱。
辽宁某地的环保执法部门发现,一家检测机构提交了高达13000条一致的OBD编码数据,这在懂行的人看来简直是离谱至极。
OBD也就是“车载自动诊断系统”,OBD系统可以从发动机的运行状况监控汽车尾气是否超标,一旦超标,会马上发出警示。按规定,车辆年检时必须进行“排放检测”,以确保排放的气体达到环保要求。排放检测首先就要读取OBD的数据,OBD检测通过后,才能对尾气采样检测。
OBD设备在读取车辆数据时,会显示一个编码,通常只有同一型号同一批次的车辆OBD编码才会显示一致。然而,这家检测站的数据中,有13000多条编码完全一致,也就是要有大量同一型号同一批次的车辆来这家机动车检测站做检测,这显然不可能。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初步判断,检测站使用了OBD作弊设备。
经过调查发现,该监测站使用了“OBD作弊器”,用作弊器来代替车辆的行车电脑,把检测数据的接口接入到OBD作弊器上生成虚假数据,向检测系统上传伪造的合格数据。监测站用一台OBD作弊器代替了大量受检车辆,帮他们来通过检测,所以也就产生了13000多条一致编码。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弄虚作假,而是彻头彻尾的信息造假、技术造假。令人震惊的是,这类作弊器还以“仿真器”“调试设备”等名义公开在网络平台销售。
而作弊的方式又何止这一种?安徽某机动车检测站里还有另一种作弊方式,在第一次上线不合适后,他们会中止检测,停止上传数据,通过机动车尾气检测系统软件里面的检测参数,修改检测参数,使检测结果降低,从而达到合格。
他们购买的这套排放数据分析软件,利用软件提供的技术支持,在后台违法设置修正参数,通过修改参数生成虚假数据报告,让排放不达标的车辆过检。当地公安部门调查后发现,这家检测机构几年来出具了五百余份虚假检测报告,涉嫌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更让人气愤的是,这些作弊手段,不仅能让本应报废的车辆轻松过检,还能“卡”住那些本身没问题的车辆。某地的检测站,就通过非法软件修改参数,让原本排放合格的车辆检测“出问题”。然后,工作人员再“好心”推荐“包过服务”,暗示修车麻烦、费用高,车主为赶时间、避免麻烦,只好掏钱买合格报告。
卡友们每天为生计奔波,每天行驶动辄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一年到头还要担心在车检时出纰漏。而现在,花了钱、时间、精力,却还要面对一个“看你脸色”才能过检的系统。
检测站为何敢如此胆大包天?一句话,利益驱动+监管缺位。近年来,随着机动车数量持续攀升,各地车检站也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为了抢占客户,不少检测站不惜违法操作。谁能“搞定客户”,谁就有“稳定收入”。正是这种畸形竞争,滋生了作弊土壤。
另一方面,过去的监管往往停留在“事后查处”。比如通过抽查数据、接到投诉后才介入调查,而非实时监控和技术反制。要知道,如今的作弊行为已经高度智能化、技术化,仅靠人工抽查远远不够。
通过非法途径招揽顾客,一定会造成行业中的不正当竞争,影响行业良性运行,也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损害。值得肯定的是,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整治力度。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580家检测机构被取消资质,110家被追责刑事责任。
为了遏制这些乱象,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机动车环境监管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该意见将会对车辆年检、以及日常用车带来不少重磅影响。要求完善机动车OBD系统功能,指导机动车生产企业完善OBD防刷写和防篡改、污染控制装置破坏或拆除报警提示等功能。鼓励生产企业为OBD被刷写和破坏拆除污染控制装置的车辆提供维修恢复服务,采取措施防止车辆OBD等核心控制数据泄露,避免用于非法刷写。
这些举措表明监管层已意识到问题的技术性本质,准备从“源头+过程+结果”全链条打击造假。
年检的本意是保护行车安全与环境健康,而不是给某些人提供一条捞钱的灰色产业链。如果年检失去了公平性,最终买单的还是守规矩的卡友。一个检测机构出具的假报告,可能意味着一辆高排放车继续污染大气,也可能意味着一个普通司机被迫多跑几百公里、多花几千块钱。如此乱象,不治不行。你有没有遇到过“检测不过,包过另算”的经历?你觉得年检怎么改才更透明、公平?咱们评论区见。
2L心脏+宽体身板 虎6G让你拉货更豪横
2025年0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