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之家 原创】“你图人家的高利息,人家图的却是你的本金。”
2025年7月29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重磅风险提示,直指“交通安全统筹”在某些地区已被滥用、异化为假借互助之名行非法经营之实的灰色金融产品。
紧随其后,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交通安全统筹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拉开对这一乱象全面整顿的帷幕。
《通知》开宗明义,为交通安全统筹定调:
“交通安全统筹是以交通运输企业为发起主体,以提高运输企业抗风险能力为目的,面向企业自有车辆开展的非经营性行业互助行为。”
交通安全统筹有几个要点要注意:
封闭性:仅限企业自有车辆内部互助,“任何机构不得面向不特定车辆开展交通安全统筹”。
非经营性:不以盈利为目的,非保险产品。
名称规范:企业、个体户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不得包含“机动车统筹”、“机动车安全互助”、“交通安全统筹”等内容。已有者需申请变更。
专款专用:开展内部统筹需开立专用账户,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接受监督。
这彻底划清了与商业保险的界限。保险是受严格监管、具备法定偿付能力的金融产品,拥有刚性赔付义务。而交通安全统筹,本质是企业内部的互助共济,不具备法律强制保障,当然也无法替代保险。一旦互助资金池枯竭或组织方“跑路”,参与者的钱就打了水漂,也无法获得赔付。
《通知》第二部分剑指市场上泛滥的非法行为:
摸底排查:市场监管部门需将名称或经营范围中含相关字眼的市场主体信息,共享给交通、公安、金融监管等部门,进行拉网式排查。
分类治理:对运输企业:督促其严格限定于自有车辆,严禁擅自扩大范围。
对其他市场主体(如汽修厂、租车行、网络平台等):凡经营“机动车安全互助”、“机动车统筹”等,即被认定为非法,将依法依规开展治理。
对“挂名”不经营者:督促其尽快变更经营范围。
严厉打击:公安机关将牵头,联合金融监管、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依法依职责严厉打击假借交通安全统筹名义实施的各类犯罪行为”。同时,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被明令禁止与从事此类非法业务的非持牌机构进行任何合作,切断灰色产业链。
稳妥善后:要求相关部门指导、督促问题机构妥善处理存量事故赔付,维护已参与人员权益,并引导车主转向正规保险保障。
现实中,大量非法平台正是利用了消费者对“统筹”概念的模糊和“省钱”心态,通过微信、短视频、汽修厂等渠道,精心编织陷阱:
“低价”诱惑:宣称费用远低于正规车险。
“高赔”、“快赔”承诺:许诺“理赔快”、“手续简单”、“甚至全额赔付”。
模糊条款:合同粗糙,赔付标准不清,责任界定不明。
无资质运营:组织方多为无任何金融牌照的普通企业。
一旦车主“出险”,交通安全统筹也就有可能“漏出马脚”:拖延理赔、百般推诿、设置苛刻赔付条件,甚至直接卷款跑路。中保协警示指出,这类交通安全统筹“规避了保险监管,规避了保险公司应承担的偿付能力与合规成本”,形成了对保险市场的“劣币驱逐良币”。
上个月,黄女士给自己的货车花7677元买货运保险,结果发生了交通事故后,“保险公司”迟迟不给理赔,她才发现原来自己购买的是安全统筹,可以说是血淋淋的教训。
面对非法统筹的糖衣炮弹,卡友们需要牢记:
认准牌照:购买车险,只选择持有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颁发牌照的正规保险公司及其授权渠道。拒绝一切无金融资质的机构或个人推销的所谓“统筹”、“互助”产品。
警惕低价:天上不会掉馅饼,远低于市场正常水平的价格,往往是精心设计的诱饵,背后必然隐藏着无法兑现的承诺或跑路风险。
看清合同:签署前务必仔细阅读条款,确认提供方是正规保险公司,合同具备完整保险责任、责任免除、赔偿处理等核心要素。对条款模糊、语焉不详的“协议”坚决说不。
积极举报:发现机构或个人违规开展机动车统筹业务,或进行虚假宣传(如将统筹宣传为保险),应立即向当地金融监管、市场监管或公安机关举报。
交通安全统筹,本意是让大车队自己人互相帮衬。可有些人,硬是把它变成了坑蒙拐骗的工具,专坑咱们辛苦跑车的卡友。五部委这次联手发通知,是对市场乱象的刮骨疗毒,更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坚定捍卫:互助不是保险,红线谁碰谁完蛋!
在合围之下,“伪保险”的灰色空间正被快速压缩。对每一位车主而言,唯有擦亮双眼,认准正规保险,方能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真正坚固可靠的安全屏障。毕竟,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保障若作假,亲人两行泪。
参考资料:
柴油机油新标发布 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
2025年7月1日,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柴油发动机机油标准——GB11122-2025(简称D1标准)正式公开发布,标志着我国润滑油行业彻底告别“依赖国际标准”... 2025年08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