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新能源行业的发展节奏,不再按年计,而是按月、按周甚至按日在更新。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仍有一家公司,坚持用“年”为单位打磨产品,却能年年在市场上投下一个令人侧目的落点。
它叫易能时代。
或许你在过去的两年里,从不同的场合听说过这个名字——2024年,60kW风冷模块横空出世,让行业第一次重新思考风冷模块的上限在哪里;今年,又随着行业预热已久的98%+高效率解决方案,成为众人关注的下一个技术拐点。
所以问题来了:这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一、不靠发布会红,靠“市场验证”红
2022年,易能时代第一次向行业表达自己“要做模块”的意图时,圈内反应大致分成两类:一种是“又来一家做模块的”;另一种,是“一级拓扑?别闹了”。
那时,一级拓扑并非行业主流,能做到的公司不多,做到量产更是凤毛麟角。它的好处是转换路径短、效率高,但难点也不少:设计复杂、控制算法门槛高、功率密度难以兼顾稳定性。
但他们偏偏就这么选了——用五年时间,从电路架构到底层元器件,一寸寸打磨,直到2024年正式推出60kW风冷模块。
没有大张旗鼓的炒作,也没有过度渲染的营销语,它的红,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一点点印出来的。被城市快充场站验证,被高温重卡场景试炼,被越来越多桩企点名选择。
而在刚过去的的2025年上海充换电展上,易能时代所公布的那组“98%+”的数据也不再只是工程师的自嗨,而是所有关注效率、关注运营模型的同行,绕不开的焦点。
二、他们做产品,也做判断
和多数“速度第一”的新能源公司不同,易能时代有一种“慢性子”的节奏感。
内部工程师说过一句话:“我们不是在追风口,而是在追问题本身。”
所以他们的路径选择总是有些与众不同:
当大部分企业在卷“功率更大”,他们反问:电网能承受吗?客户能维护吗?
当很多模块厂在做“超高速发布”,他们更在意:这个产品真正能上线运行多久?对客户来说,是不是更省事的选择?
例如轻载能效问题,大多数模块在轻载状态下效率会大幅下滑,而易能通过“按需启动”的架构调度,让轻载也能维持高能效输出。这并非惊天动地的创新,但却恰恰击中场站运营者每天都在面对的现实。
“我们关心的不是性能能到哪里,而是客户用起来会不会觉得麻烦。”
这是易能时代不止一次对外表达的判断逻辑。
三、产品是一面镜子,照见一家公司的精神
你从他们的产品里,能读出一些他们的“个性”:
?98%+的效率,不是说为了追数据,而是从设计开始,每一处都要“少一分损耗”;
?55dB以下的噪音,不是为了静音而静音,而是理解居民区深夜桩的真实困扰;
?3.3kW模块级容错机制,不是夸张冗余,而是知道运营过程中“不是不出问题,而是怎么出问题都能稳住”。
这家公司不太喜欢夸张的词,也不轻易讲“革命”“颠覆”这些话。但你会发现它总是能一年一个脚印地,在行业热议点上交出一个稳稳的回应。
从一级拓扑到高温稳定性,从全球通配到智能调度,从产品走进城市场站到重卡物流基地,易能时代像一个低调的解题者,总是在行业面临难题时,递出一个靠谱的答案。
四、“一年一响”的背后,是十年一心
现在回头看,你会发现,易能时代每一次“响”,都不是偶然:
? 是2019-2020年立项时的长期主义信念;
? 是2021年电路架构方案的大胆试验;
? 是2022年工厂端的工艺重构与模块化设计;
? 是2024年市场批量试点下的持续反馈修正;
? 是2025年,“98%+”正式登场、成为行业技术竞速新起点的这一刻。
它的每一次出场,都不是为了热闹,而是为了把“看起来不那么容易解决”的问题,解决掉。
所以,是一家怎样的公司,能每年撼一次市场?
答案或许很简单:
它是那种每年只做一件事,但每一件事都足够值得被行业记住的公司。
打眼一看没啥毛病 仔细一看妈呀这是啥?
嗯,这蓝牌小轻卡还挺精神.等等,后面那个是集装箱?真是魔幻场面,一辆四米二蓝牌轻卡竟然水灵灵地拖上集装箱了,现在的货运行业真是乱套了,怎么啥车... 2025年0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