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帅气的卡友很累,这点我真的深有体会。
百万量级的司机,十万量级的货主,业务覆盖200多个城市,这是定位于干线运输的智能物流平台——运满满,创立两年之后的成绩单。
虽然成立时间早于市场上大部分竞争对手,但运满满风格低调,除了竞争者会偶尔提及,你很少听到它的消息。但最近一则融资消息——运满满获由红杉资本领投,光速安振跟投的数亿人民币B轮融资,让运满满进入大家的视线。
那么,运满满如何成为“资本宠儿”?
● 当互联网人遇到传统物流
阿里年初上市的“造富运动”为持股员工带来巨额财富,如今阿里员工创业潮正持续“发酵”。创投圈普遍认为,阿里系创业者更具备适应和变通的能力。张晖就是阿里高管出走创业者之一,运满满是其离职后的创业项目。
结缘货运,完全是因为他和王刚——滴滴天使投资人的一次聊天,而王刚也成为运满满的天使投资人。当时,王刚判断货运界正在迎来拐点,他告诉张晖:“滴滴做人和车的匹配,你可以做货和车的匹配。这是个长尾市场,行业缺少大平台,机会巨大。”
那次聊天之后,张晖开始注意到货运行业,他很快发现,物流行业由于信息不对等,货车空载率问题突出,物流效率低下。他认为,平台优势将极大解决这一问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构建互联网平台正为阿里人所擅长。
半年市场调研之后,最终让张晖下决心选择干线运输的车货匹配领域是基于以下三点:
1、这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2、这是一个天然的互联网产品。因为它跟位置相关,以往获取位置主要靠硬件如GPS,现在手机就自带GPS。
3、这是一个相对刚需和高频的产品。货要找车,车要找货,对货主和司机来说都是一件刚需且高频的事儿。
就是这三点触动了张晖,在经过了半年的市场调研与产品打磨,2013年11月,运满满正式上线。
虽然受滴滴启发,但运满满和滴滴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模式。“滴滴是标准化,而车货匹配是非标准化,货物非标准化、车型非标准化、载重非标准化、装卸非标准化、价格非标准化、结款方式非标准化……它的信任成本更高,流程更复杂。”张晖如此看待这两个行业。
● 千人地堆团队打开局面
因为非标准化,因为信任成本高,因为流程复杂,所以几乎所有车货匹配企业在市场推广时都选择了最原始的方法——地推,运满满亦如此。
时间回到2013年11月,运满满是如何获得用户认可的?运满满用的是最笨的方法——面对面地推。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运满满的地堆团队安札在所有卡车司机可能出没的地方,一个个“逮住”他们,并说服他们。
运满满用这种战术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攻打。“只有当双边市场的数据量达到一定量级时,才能产生较高的交易量和较好的用户体验。”张晖说。现在,运满满的千人地堆团队正全力以赴往前奔跑,在全国各地继续“开疆辟土”,争取更多用户。
和其他竞争者不同的是,运满满并没有用“补贴”来打开市场。“产品更重要的不是补贴,而是帮助用户赚到真金白银。”张晖说。
创业两年,张晖个人有很多感触,对这个行业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1、车货匹配这种模式已经被市场证明是能走通的,未来会演变成整车运输的一个入口。上游是信息部、黄牛,下游是卡车司机。配货是卡车司机最高频的一个入口,而且是刚需。
2、移动互联网会优化黄牛、信息部这些中间环节,而不是取代它。在货运交易流程中,仍需要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产品应该做的是激发中介的作用。而线下的配货园区将长期存在,只是功能转化,更趋向为司机服务。
3、移动互联网会使陌生用车比例越来越高。业内有人认为,车货匹配市场只是个熟人市场。但我们认为,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边界越来越多,个人诚信度也愈加可查,陌生人用车比例会上升。毕竟,陌生人用车更有效率和价格优势。
“未来的运满满不仅是一个信息平台,而是一个有着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和海量货主、物流企业、司机、收货人等用户的生态系统。”张晖如此形容运满满的未来。
处于政策风口,加之资本高度关注,车货匹配平台吸引着各路创业者。有人说,这个市场最后剩下的只有几家,而且市值超万亿。谁将是最后的胜者?期待时间告诉我们的答案。
● 相关阅读:
注:本文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请尊重版权保留出处,一切法律责任自负。卡车之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卡车之家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交通安全大讲堂 眼睛生理对驾车的影响
前面我们分析了,眼睛-大脑-腿三者之间的反射活动,特别是大脑最容易出现错误判断.而眼睛作为第一道防线,是不是就是个不知疲倦的精准的镜头,不会有任... 2015年0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