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之家 来卡车之家App
及时获取
最新卡车资讯
你好, 网站地图
卡车之家,商用车互动服务平台 全国
选择地区
全国 北京 河北 江苏 浙江 山东 河南 广东 上海 四川 重庆 山西
扫码下载APP

微信扫一扫下载详情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详情

轻卡 重卡 微车 牵引车 载货车 自卸车 皮卡 挂车 专用车 总成/配件 电动车
卡车之家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卡车新闻 > 产业分析

郑州高速调研分析 无临牌17.5米占一半!

【卡车之家 原创】今年以来,17.5米大板车的话题度在不断攀升。这是因为在2007年国家发布公告,17.5米大板不允许再上牌。按照时间推算,一辆车的使用期限是15年,那么在2022年底17.5米大板车型就该寿终正寝。

郑州高速调研分析 无临牌17.5米占一半!

但事实确实如此呢?并不是!相信很多卡友们清楚,当前路面上正常行驶的17.5米大板车依旧不少。那么路面上正常行驶的17.5米大板车还有多少?想必不少卡友对此数据会非常感兴趣。为此,在2023年6月2号,卡车之家郑州站编辑来到连霍高速郑州北服务区,利用下午15:00-16:00内60分钟的时间,对过往的牵引车进行拍摄、调研、统计,看看行驶在郑州地区的17.5米大板车情况。

60分钟通行21辆17.5米大板 一半为无临牌

郑州高速调研分析 无临牌17.5米占一半!

在本次调研中,60分钟内通行的179辆牵引挂车中,共出现34辆低平板挂车。其中有21辆车型为17.5米大板,其占比达到11.7%。而在这21辆17.5米大板车型中,有16辆17.5米大板均是悬挂的正式牌照。

郑州高速调研分析 无临牌17.5米占一半!

同时,更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在这21辆17.5米大板车型中,竟然有16辆悬挂正式牌照的17.5米大板车从事散装普货运输,而5辆悬挂超限临牌的17.5米大板车有3辆车也在从事散装普货运输。

"
根据《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货车非法改装和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意见》(交公路发﹝2016﹞124号),明确规定“禁止大件运输专用车辆从事普通货物运输”
"

郑州高速调研分析 无临牌17.5米占一半!

要知道,17.5米大板车之所以会存在,是为了更方便运输不可拆卸货物。那么不管是悬挂正式牌照的17.5米大板车从事散装普货运输,还有取得超限临牌的17.5米大板车从事散装普货运输,都属于违法行为。

相比之前数据下降 两方面原因

郑州高速调研分析 无临牌17.5米占一半!

当然,对比上一期郑州地区高速场景的数据,此次出现的17.5米大板车数量要少一些。小编分析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郑州高速调研分析 无临牌17.5米占一半!

一:2007年发改委、工信部发布公告,对17.5米长低平板半挂车等车型予以撤销,并自2007年12月31日起不再作为办理车辆注册登记的依据。也就是说,大板车数量下降可能是一部分车型的年限已到,不得不退休。

郑州高速调研分析 无临牌17.5米占一半!

二:河南高速曾明确表示:宽度超出2.55米、高度超过4米、总长度超过18.1米的大板车不允许上高速,哪怕是空车,只要超过规定尺寸,就不得在河南地区上高速。还有媒体消息显示,车货总重超出5%的大板车,没有超限证明不能上高速。有临时超限牌的,空车可以上高速;如果装货,也需要超限证才可上高速。

不过也有知情人士向我们透露,就那郑州地区来说,除了极个别的高速口检查严格外,大部分的高速口依旧是正常化!

17.5米大板屡禁不止 无非是利大于弊

郑州高速调研分析 无临牌17.5米占一半!

尽管如此,17.5米大板仍旧屡禁不止,其原因无非是利大于弊。曾有老司机在卡车之家上留言“不懂行的卡友买普通平板重卡,半懂行的买高栏,真正懂行的直接买17.5米大板车”。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17.5米大板具备车身长,方量大,运费低等优势,一台车装两台13米厢车的货物完全不在话下。如果车主再对车辆进行“适当”改装,挂车加宽、加长或者装上围栏,简直无所不能装,收入方面自然可观。

郑州高速调研分析 无临牌17.5米占一半!

再加上对于17.5米的超牌,很多挂车厂家或者改装厂就能代办,客户只需要将所需的资料邮寄给代办企业,首次办理一般需要几千块钱,证件3个月换一次,从第二次开始,每次仅需要几百元就能搞定。

郑州高速调研分析 无临牌17.5米占一半!

甚至一些无良挂车生产企业为了追求销量以此为噱头进行大肆宣传,只要买车辆,可以提供一条龙服务能提供“超”字临牌办理,才不管上牌之后这些车到底运输什么货物。

结语

总的来说,17.5米大板问题由来已久,想要解决该问题只能循序渐进。毕竟该现象是由多方面造成的,如果只是单独处理任何一方永远都是浅尝辄止、有始无终,货运行业也不会因此转变。只有多方面联手起来,才能保证货运行业的公平、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文/刘如权)

文章标签:
条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