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帅气的卡友很累,这点我真的深有体会。
中国的卡车历经了很多技术迭代,从建国初期的整车技术引进到如今二十一世纪的自主开发,中国卡车不断向着世界一流目标而奋进。但是那些在历史中辉煌过的老车我们也不能忘记,卡车e族也手绘出了“他们”年轻时的样子。
嘎斯51是苏联生产的最为知名的卡车,同时也是生产时间最长的卡车之一,早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它的原型车就已经被制造出来,量产车型在1946年便开始了生产。
后来在苏联的许可下波兰、朝鲜和中国也对其进行了技术引进与批量生产。当时中国引进生产的嘎斯51命名为:yuejin NJ-130(即南京跃进130型卡车),而后来的武汉牌WH130、井冈山27等老车型都是嘎斯51车的技术传承。
从1956年开始,全国便掀起了“汽车热”,济南汽车决定生产重型汽车并从国家汽车局争得了上重型汽车的项目,当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国家没有任何投资,济汽职工凭着满腔爱国热情和造国产车的志气,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用40天时间绘出了几百张草图,靠简陋的设备和手工生产出了几千个零件。
前后经过4个半月的拼搏奋战,于1960年4月15日,终于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牌JN150型8吨载货汽车,其原型为捷克产斯柯达706。
上海牌SH130卡车的设计诞生于1968年,结构及造型风格相似于1959年版的五十铃第一代N系及同年的三菱第一代奔马T710卡车,前脸造型布局和俄国产的优兹越野面包车也有一丝相似之处。
虽然是拥有第2代丰田戴娜及大发V150驾驶室造型的大部分DNA,乃至车厢拦板的造型。但上海牌SH130卡车造型可以说找不到完全的模仿痕迹,1980年后停产,目前国内的所有官方博物馆都没有此车的实车,基本只能在图片中回忆了,确实遗憾。
1978年,中国与罗马尼亚签订了在济南汽车制造厂组建一条年产量为6000辆的罗曼重型车生产线,按照SKD(半散件组装,部分总成是现成的直接进口)方式组装10吨、12吨和19吨级罗曼重型车。
1984,四川汽车制造厂在法国贝利埃重型车技术基础上开发的第二代“红岩”重型卡车CQ30.290就直接采用了罗曼驾驶室,也开创了填补了国内18吨级重卡的空白!
1978年,中国一汽将自己最先进的CA140 5吨级别载重卡车技术转让给二汽,这台车便是后来名誉天下一代经典—EQ140。
而改进后的EQ140-2内饰吸收了日产柴部分技术,在不改变驾驶室的情况下合理布置操作件以加大乘座空间。相信对于EQ140,每个卡车人都不会陌生吧!
或许很多老车都已经淡出了大家的视野,但他们对于中国卡车的发展都是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功臣,设想百年之后,解放J7、天龙旗舰、欧曼EST等车型会不会也被人誉为一代经典?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卡车之家卡家号自媒体,不代表卡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加入我们,用你的优质内容,为自己发声,为行业代言,成为商用车圈儿的意见领袖.
车龄仅5年 汕德卡首台200万公里达成!
日前,中国重汽首台累计里程达到200万公里的汕德卡在江苏无锡诞生,再一次证明了汕德卡作为国产高端车型,已完全具备媲美进口卡车的可靠性.● 汕德卡... 2019年08月08日
EQ140还修过
第一代东风EQ140,大灯是两个圆型的,方型灯后面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