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卡车之家 约稿】日前,在卡车之家网站发布的《治超的死角(上),蓝牌轻卡该怎么治理》一文引起了卡友的共鸣,有献计献策的卡友,但大部分卡友是以埋怨的居多,总结一下,无外乎三点:
1:蓝牌轻卡基本全部都是超载运输,不超载司机不赚钱,如果货拉的少,运输效率也比较低,有可能引起物价上涨;
2:刚出厂的车已经超过限额,政府应该从源头开始治理;
3:吨位限值太低,政府应该提高吨位限值,更符合现实情况。
卡友的诉求应该说是针对现实情况的自然要求。换个角度来看,国家对于满足总质量不超过4.5吨和车辆总长不超过6米的蓝牌轻卡的管控是偏向乘用车的管理模式,蓝牌轻卡具有可进城,方便物流“最后一公里”的优势,但实际情况,蓝牌轻卡是“负重”前行,借着能进城的优势,干着中重卡的活。
部分厂家还将轻卡具有超载能力作为产品卖点,部分产品为满足承载的要求,出厂之前就已经超过了蓝牌轻卡的吨位限值,这成为企业和用户之间心照不宣的“秘密”。
我统计了2017年N2类(3.5吨~12吨)产品销量的公告吨位分布,近90%的产品销量的公告吨位是4.5吨以下,且大部分集中在4495kg和货箱长度不超过4.2米,也就是说属于蓝牌轻卡产品。
通过产品配置对比分析,这其中大约70%的产品具有不同程度超载能力,可以说司机在全力地满足货运市场的需求,厂家在不遗余力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对于此“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既造就了“大吨小标”的城市物流车,也造成了政府不少的监管困难。
1:执法困难,对于封闭式高速公路和称重和执行,需要的人力、物力并不大,而对于城市道路的称重,既不现实,工作量和执法成本也非常高,城市物流的效率将大打折扣;
2:生产一致性的监管困难,由于商用车市场的小批量、多品种的特点,部分企业采用变通,修改指标和参数的方式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即使有以上的种种,我认为从保障人身安全,治理环境污染同时兼顾运输效率的角度来看,政府对城市物流类的车辆开展合理可行的分类监管是非常必要,但极大的考验着政府的城市治理水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政府还是有多层次和多种方式合理地管理城市物流车。
在国家层面可以做好产品技术规范和驾照的分类管理:
——针对不同吨位的货运市场,设置不同的安全、运营管理的技术规范要求,使得监管部门具备监管方式和技术水平;
——驾照的管理更为细分,比如驾照准驾车型可以更为细化,蓝牌轻卡的司机具备相应的准驾车型的驾龄以及未违章和违法要求;
——明确监管目的,建立完善的CO2排放量等级体系;
在地方层面还可以更多的管理方式:
——有严格执法的标准和力度;
——探讨超载运输的货品和车辆溯源制度,不让司机在激烈竞争压力下的恶性竞争;
——分时和分区的货运路线规划,甚至建立分时和分区的总量货运车辆的动态控制体系;
——探讨经济杠杆对货运车辆的路线规划和运输模式的区分;
——鼓励放开低CO2排放量车辆的路权。
以上的车辆管控措施早已有之,但每个城市的情况有所不同,我们反对简单的“一刀切”的管理手段,这些手段扭曲了市场需求,造成了市场上环环相扣的难题。每个城市对蓝牌轻卡超载运输的治理很难有同样的管理措施,需要每个地方交管部门系统地科学合理的论证。
一定不能只采用“堵”的办法,完全堵上黄牌卡车进城之路,而是要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才不会像“打地鼠”一样,让蓝牌轻卡超载运输“冒出了头”。(文/卡车之家特约作者:hzmxc)
这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是内容为王的时代;
有见地就能影响他人,有想法就能创造价值;
我们诚邀你成为卡车之家特约作者,用你的优质内容,为自己发声,为行业代言,成为商用车圈儿的意见领袖;
加入我们,携手卡车之家,共创优质内容,驱动行业前行。
特别声明:
本文由@hzmxc 原创发布于卡车之家APP。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为卡车之家特约作者撰写,仅代表该作者观点。卡车之家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致我的“兄弟”,感谢时光让你伴我前行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资深老司机的你,还记得当初与自己风雨同舟的“老伙计”吗?卡车之家于今年8月份发... 2018年0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