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之家 来卡车之家App
及时获取
最新卡车资讯
你好, 网站地图
卡车之家,商用车互动服务平台 全国
选择地区
全国 北京 河北 江苏 浙江 山东 河南 广东 上海 四川 重庆 山西
扫码下载APP

微信扫一扫下载详情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详情

轻卡 重卡 微车 牵引车 载货车 自卸车 皮卡 挂车 专用车 总成/配件 电动车
卡车之家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卡车新闻 > 产业分析

行业调查:为什么我说不要做卡车司机

卡车之家
石中隐玉

驰骋天下,风雨不阻

行业调查:为什么我说不要做卡车司机

前言

每天打开卡车之家是日常的功课,我们虚拟地团结在卡车之家平台上,每天关注各地卡友的动态,关注市场行情,关心新的相关政策,在这里吐槽聊天。

最近在卡家看到许多卡友转行的动态,笔者隐约感觉到在卡车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当下,转行真不是玩笑话了,将来会有更多的卡友退出这片江湖。

随后笔者通过各种调查数据,报告分析,走访车队,以及在卡车之家的观察后,不由得想说真的不要轻易尝试做一名卡车司机。

为什么会想说这句话?

这不是砸场子吗?

又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卡友转行?各位看官听我一一道来。

行业调查:为什么我说不要做卡车司机

各项调查数据反映问题

2016年在有关单位的支持下,以叭叭速配为数据来源,按照中物联公路货运分会一届二次理事会议定事项,有关人员展开了一次比较有规模的调查活动,此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卡车司机群体,历时五个月,共获取3183份反馈问卷。

该项调查从司机个人状况,车辆营运信息,司机收入,婚配情况等方面为切入点,剖析了卡车司机的生存现状,具体数据卡家已经有文章了,详见《大数据画像:中国卡车司机是什么样子的?》,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总体来说,该项调查反映在卡车司机的高危险和高压力,以及长期在外奔波对心理与生理产生的影响;由于卡车司机多数是已婚人士,长期在外对家庭也很少能关心到,对老人照顾和孩子的教育都有极大的亏欠和疏忽。

行业调查:为什么我说不要做卡车司机

长时间和长期在外的工作,也导致许多职业病的滋生,生活饮食不规律引起的肠胃病、如久坐带来的泌尿系统疾病,长久保持固定姿势引发的颈椎、腰腿疼痛等等。

除开生活和生理上的影响,在货运越跑越难的今天,司机们最大需求还是希望有关部门调整运价结构,制定政策措施更合理,减少各种不具名的隐性消费,让市场焕发新的活力。使卡车货运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下去。

这项调查至今已经过去近两年了,也反映当时卡车司机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两年过去,这些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扩大化了,或许这是目前众多卡车司机转行的直接因素。

行业调查:为什么我说不要做卡车司机

卡车司机的职业特点

在2018的4月份,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调查中心联合推出的首部专门针对卡车司机的调查报告——《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卡车司机的群体特征与劳动过程》在京发布。

该报告首先指出了这样一个拥有3000万人的工作群体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与其在社会中所处的重要位置,这是一个社会研究都很缺乏的群体,大家在享受交通运输带来的便利时却忽略了这样一个群体,没有察觉到卡车司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地重要作用。

行业调查:为什么我说不要做卡车司机

对这样一个群体,多数人的脑海里是危险、路霸、马路杀手之类的不良标签,而我们卡车司机的喜怒哀乐没有人关心,学者在展开调查之前也直言:“一切都是高度不确定!”

报告指出卡车司机的主体是以农村户口为主的低学历男性为主,77.3%的人已婚,初中文化水平占到57.7%,这说明我们这个群体的背景与资源先天就有一定地劣势。

行业调查:为什么我说不要做卡车司机

报告还总结了卡车司机的五个特点:自雇体制、工作时间永远“在路上”、四海为家、男性气质、虚拟团结。笔者觉得这五个特点总结的很到位,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五个特点。

所谓自雇体制,是说绝大多数(71.2%)卡车司机时自己买车自己开,而且多数是举债购车,借贷购车带来的压力就是造成司机工作超时,心理负担大的直接因素。

行业调查:为什么我说不要做卡车司机

第二个“在路上”的特点是指这个职业的流动性大、分散度高、路途中不确定因素多,以及经营火车需要相当的情商与智商。这个特点说明我们“走镖”面对的是三教九流,各路好汉,所处的社会场所有着其一定的复杂性,在遇到配货困难、堵车、车坏半路等复杂情况时,造成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一般人难以承受与处理。

四海为家说明卡车司机的足迹踏遍了五湖四海,具有浪迹天涯的特点,长期以车为伴,工作生活都在车上,在车上吃车上住,在车上工作。车在哪家就在哪,职业的特殊性让卡车司机们没有办法将工作生活的清晰的区别开,没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与作息习惯。

第四个特点是男性气质,代表着这个行业的文化风貌,司机们多数为男性,且具有“江湖人士”的性格特点,见多识广、能说会道,精明能干,吃苦耐劳,这个职业之所以有这样一种男性气质的特点,是因为司机们的身后背负的往往是一个家庭三代人的希望,他们应当具备,也必须具备这样的气质!

行业调查:为什么我说不要做卡车司机

第五个虚拟团结,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自发性群体组织,虚拟团结不是虚假团结,是依托卡车之家一类的互联网平台让司机们紧密团结在一起的。一起吐槽时事热点,排遣无聊的等货卸货时光,相互讨论卡车问题,路遇困难时伸出援手。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结识更多的朋友,抒发卡车人的情感。

这些卡车人的特点基本上是目前的卡车司机都具有的,也说明了这个职业的文化风貌、工作特点、生活习性,以及该职业客观存在的许多问题,很能让司机们引起共鸣。

卡车行业的掣肘处

报告不止总结了卡车司机的职业特点,也通过调查指出了近年来行业中出现的问题———准入制度、交通管制、环保政策;这三个问题可以说是压在卡车人身上的三座大山,也是被卡友们吐槽最多的主要话题。

道路上的治超、限行、收费带来的困扰;准入行业的门槛低所导致的恶性竞争;环保政策的强力推进,环保标准的迅速提高;这些问题使卡车行业处处受制,不得不发出“我们在夹缝中求生”的声音。

行业调查:为什么我说不要做卡车司机

这份调查报告让外界与卡车司机再一次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自身所在行业的一些影响根本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措施时首先要考虑到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必须出台一系列考虑了其特殊性后所制定的针对性方案与意见。才能保证卡车运输行业可以健康的持续发展下去。

淘汰非标车的脚步在部分地区可以放缓,抵挡起步,逐级加档。补贴政策与额度要因地制宜制定,避免一刀切带来市场动荡。在推行环保方面,应考虑到卡车司机的实际困难,不能激发社会矛盾。还应考虑到环保政策与现行法规的矛盾冲突。法规规定10-15年报废,如今不到几年就被各种措施变相强制报废,这是什么行为不言而喻,笔者不便直说,但这明显是不可取的。

此外,由于卡车司机具有“在路上”的工作特点,司机们常年在路上驰骋,公路上的各种乱像,严重破坏了卡车行业生态环境,尤其是治理公路上的突出的三乱现象最为迫切。

行业调查:为什么我说不要做卡车司机

根据国务院纠风办,公安部,交通部的相关规定,中央早已明令禁止这种乱收费、乱设卡、乱罚款的违规行为。据统计,在公路上有权对卡车执法的部门包括交警、路政、运管、城管、检疫、环保、工商等10个部门。2011年公路罚款额高达4003亿元,这还不包括哪些进了个人腰包的“罚款”。

限行到底合不合规?收费到底合不合法?罚款是否有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出现不文明执法怎么办?我们根本无从得知。归根结底,这种情况的出现,还是行政不够公开化,执法不够透明化,财政不统计公开造成的,最主要是监管力度不够,投诉渠道不畅通,处理被投诉者的人就是被投诉人自己屡见不鲜,自己处分自己能达到的效果可想而知。

行业调查:为什么我说不要做卡车司机

另外,在关系到卡车司机生活的货站休息区和高速服务区,应该在治安和服务质量上更加有所提高,能够真正为卡车司机提供休息场所与优质服务。良好的休息可以减少疲劳,对安全行车和健康有着积极作用。交通部在今年要求多地试点“司机之家”项目,建设完善的生活休息区,为卡车司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希望这一项目早日在全国实行。

行业调查:为什么我说不要做卡车司机

行业调查:为什么我说不要做卡车司机

为什么我说切勿轻易入行

笔者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从调查报告和实际问题出发,发现卡车行业的生态环境日益严峻,如果不早解决这些实际影响到本行业的问题,那么“在路上”在不久之后将会无路可走。但从执政方、实际国情和行业整体素质来看,司机们又何尝不是永远在路上呢!

行业调查:为什么我说不要做卡车司机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邓公蓝图好,决定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私营经济与个体户被定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卡车司机也曾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尝试过“马达一响,黄金万两”的滋味;卡车行业发展到今天,货主与卡车司机的角色发生十分大的逆转,卡车的价值与其能创造的价值也是日益减少。从车主上门求车,到目前的车辆通行膨胀,道路中处处受制,运价结构不合理,狼多肉少的尴尬局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其中的况味,恐怕也只有卡车人自己心里清楚。(文/卡车之家特约作者:石中隐玉)


这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是内容为王的时代;

有见地就能影响他人,有想法就能创造价值;

我们诚邀你成为卡车之家特约作者,用你的优质内容,为自己发声,为行业代言,成为商用车圈儿的意见领袖;

加入我们,携手卡车之家,共创优质内容,驱动行业前行。


特别声明:
本文由@石中隐玉 原创发布于卡车之家APP。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为卡车之家特约作者撰写,仅代表该作者观点。卡车之家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文章标签:
条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