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之家 来卡车之家App
及时获取
最新卡车资讯
你好, 网站地图
卡车之家,商用车互动服务平台 全国
选择地区
全国 北京 河北 江苏 浙江 山东 河南 广东 上海 四川 重庆 山西
扫码下载APP

微信扫一扫下载详情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详情

轻卡 重卡 微车 牵引车 载货车 自卸车 皮卡 挂车 专用车 总成/配件 电动车
卡车之家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物流信息 > 物流园区

小心"热"昏头!给"互联网+物流"泼泼冷水

卡车之家
灯火眠

做一个帅气的卡友很累,这点我真的深有体会。

如今的物流行业貌似很火,“物流互联网+“更火,一打开屏幕就是某某家又获得了多少多少万,多少亿的A/B/C/D轮投资,某某家又要巅峰物流行业,做物流行业的某某第一。物流行业的春天真的来了吗?物流行企业们的日子真的好过嘛?那些披着”物流互联网+“外衣,拿着一轮又一轮美刀们的APP真的马上就能要巅峰行业嘛?物流行业真的要变天了嘛?

小心'热'昏头!给'互联网+物流'泼泼冷水

时代的确变了,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模式,物流行业也在改变,物流行业的确迎来了难道的发展机会,但“互联网+”真的是万能药嘛,或者我们真的参透了什么是互联网+了嘛?物流热潮的背后,老漂总感觉物流行业并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大多数物流企业的人的素质、企业的管理能力、企业的基础设施并没发生实质变改变,为了追求概念,为了迎合资本,我们可以包装一个“互联网+”的外壳,但我们的皮囊还是那副传统的皮囊,我们可以欺骗投资人、政府和媒体,但别也欺骗了自己。如今很多媒体和自媒体上关于物流行业的文章似乎都不是行业的真实情况,满意通达徐总这边文章应该是难得的行业真话,赞一个!

一、物流淘宝或许是个伪命题

淘宝的成功,让很多人去对标做平台,我也曾经按照这样的思路尝试过,开始的时候我们在全国招募了70多个地推的代理商,半年时间汇集了3万多家物流公司和10万多个车源以供货主购买,然而实际情况是:真的想错了。最开始根本没有货主下单,后来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也仅仅让平台平均每天的下单量不到50笔,这就是活生生的惨淡案例,对此,我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得出一个可能不够成熟的答案:淘宝的内容是产品并非服务,而物流的本质是服务,物流淘宝售卖的是服务,淘宝售卖的是产品,人们在选择产品的时候更多是感性选择,冲动消费,但是人们在选择服务的时候却是理性选择,目的性消费。人们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价格的敏感性比较大,但是在选择服务的时候对价格的敏感性相比而言不高,更何况物流服务的价格几近透明基本上不会存在太大差异。服务对用户而言越专属越好,所以定制的需求旺盛,而不是淘和挑选的需求,所以从这两个根本问题上来思考,物流淘宝听着很美好,实际上要实现起来很难很难。

二、车货匹配或许是个坑

如果说你认为物流行业仅仅是车货信息不对称,那就大错特错了。我曾经也是如此认识,满意通达1.0率先做了满意通产品,其实就是车货匹配的信息平台,后来不到两个月时间就被我毙掉了,为什么,我发现这从开始就是个错误。首先,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害死人,它让我很简单的认为,让物流市场的小黑板销声匿迹,转移到互联网上来会更加好,事实证明这真的有点形而上学了。物流市场的小黑板确实太过强大,因为物流行业的根源不是车货信息不匹配,而是车与货的信任和关系的不匹配,一个小黑板扎根在当地,在车主和货主之间游刃有余的串联着关系和信任,把生客转变成熟客,这是互联网所不具备的功能。好多APP单纯的认为把小黑板的信息整合到APP的地图上就OK了,我也在追问一个问题:假如我是一个货主,在互联网上固然可以找到很多车,但是最后我会选择发货吗?或许可以或许不可以,答案自在人心,希望我这个问题,能够触动你内心的热度,多追问一下自己。如果说你坚信有一天一定会是互联网取代小黑板,我也相信,然而这个过程所需要的金钱不是你A轮B轮就可以承载的,一味的烧钱,不是坑又是什么?我承认有一天沙漠会变成大海,但是我不会选在现在就开着船在沙漠里行走。开始的时候或许投资人因为你说的故事很美好,会给你钱,但是如此烧钱下去,又有谁会在B轮C轮继续陪你玩?创业者和投资人都需要对物流行业冷思考。

三、滴滴模式是一粒春药

滴滴打车的火爆,让物流行业从业者激情澎湃,在经过无数次错误尝试之后,这一次我没有选择盲目跟风,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首先滴滴模式的对象是人,而物流行业的对象是(人+货),为什么说是人+货呢?因为物流是服务,服务的好坏在于货主,而承载的内容是货物,两者应该是绑定在一起的。单纯是载人事情就变简单了,如果是人+货,复杂的东西就多了起来,最重要的是出租车是可以在你周围的,而货车不可能在你周围。其次,滴滴模式本身有致命问题,先是出租车,出租车把滴滴捧起来,滴滴又搞出了专车和快车,让出租车无法生存了,模式内部的斗争激烈,卸磨杀驴是最大的不牢固。物流行业跟风下去,如果出现不同品类的服务,车主的内斗会导致人+货的服务不及时等甚至更严重无法预知的情况出现。如此,将把自己至于悬崖末路。

四、园区枢纽有黑洞

去年,满意通达耗时7个月,走遍了全国27个省,组建了100家园区的枢纽网络,首先,我个人觉得平台不能坐在写字楼里飘着,得脚踏实地,我们搞这个百家园区是一次落地之行,但是我不认为这就是大事告成了,相反百家园区枢纽联结了只是个开始,后期有很多事情要做,怎么联?怎么聚?怎么做?这些都让我绞尽脑汁,疲于奔命。我想通过我的实践说说园区枢纽的黑洞有哪些,首先,百家园区数量固然庞大,然而种类和功能繁多,有的园区有很多专线,有的园区没有专线属于仓储型的,有的园区配套服务好,但是就是招商不利,我们面对百家园区的时候,总是需要去解决各种不同的需求,有的园区需要我们去招商,有的园区需要我们去实施信息化,有的园区需要我们组织专线等等等等,每一个需求固然都是机会,但同时也是挑战。如果说把园区都打上满意通达XXX枢纽的门头,让园区所有专线的门头都换成满意通达XXX,统一形象就可以搞定,那么我恰恰认为这是大大的黑洞,给一个人换一件衣服,改变不了他,他还是他。一个园区在当地的管理者不能够解决好,满意通达去管理就一定会好?真不见得,所以我没有让满意通达这种做法去做。究竟是鸿篇巨制?还是深耕细作?哪个是黑洞?我想经过痛和苦之后,满意通达深耕细作的物流交易服务所的尝试更适合,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美。其次,我们针对园区的共同需求,制定了专线班车对开计划,这种对症下药的做法,进展的比较顺利,然而里面也有种种问题,首先园区枢纽同样一条线路有很多家,你选择谁对开?没有被选择者是不是会离开园区另谋他地?园区利益短时间内会不会受损?对开的专线如何标准化?亏损了怎么办?诸如此类的问题,虽然不大,但是汇集起来又会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容待解决。

五、会议冲昏了头脑,透凉了人心

这几年,经常会收到无数会议的邀请,参加的人络绎不绝。我是个性情中人,遇到朋友爱喝上两口,通过会议的方式可以和同行朋友聊聊天,叙叙旧。然而时间久了我会发现,那么多的会议,往往就是那些人,而且那些人也越来越少,就像你加了无数个物流行业的微信群一样,你会发现基本上你认识的人都会出现在每一个微信群里,于是会议成了唱戏的草台,名角的戏一出接一出,老段子一遍接着一遍不断的唱,听戏的不见新人来,只见旧人去。我参加的会议可以说寥寥无几,第一是因为水平确实不够,第二是因为公司本身事务繁忙,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看一下一些会议的后期报道。好多人会说会议是一种宣传和推广,这个我也十分认可,然而这些年,我们参加过各种大会小会,我们的收获又会有多少?当你在会场上吐沫横飞激情演讲推广自己的时候,你没有看见下面的人在津津有味的玩着手机吗?当你在听着一些领导在高屋建瓴挥斥方遒的时候,你没有看见下面的人在和周公切磋的很嗨吗?更不说你交点钱就可以获得一个演讲的机会的情况下,你就会认为你就高高在上?你就很有面子?你害臊不?人都会是这样,以前是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不思进取,现在是沉浸在自己做的事上无法自拔,自我陶醉。且不说在“互联网+物流”这个背景之下,我们是否有过真正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如果我们都是在尝试,在摸索一种方法的时候,更应该保持一份冷静,人越是在滔滔不绝的时候越容易冲昏头脑,比成功对头脑的冲昏更甚。我们再来看看与会者的心态,大多数人会后都会说,索然无味,说的都是众所周知的大道理和大家都认为正确的废话,于是,每一次会凉一点人心,逐渐的失去了人心。会议本身没有错,开着开着就变了味了,互联网也好,物流也罢,真正的舞台不是在会场,而是在一线,在路上,会议不是个好方法。

六、地推是个徒劳的无底洞

地推是互联网行业最近兴起来的很火爆的方式,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是效果明显,我们今天还原一下目前的地推做法:在金钱的驱动下,常见的玩法是地推的员工遍布大街小巷做着推广,一般情况是你下载了我的APP,我就给你红包和现金,这种情况下谁不下载,好像都会被认为是傻子,于是效果明显也就可想而知了,但是等你走了,卸载APP的情况就比比皆是了。还有的玩法是给目标对象钱,让他们帮着刷单,刷一笔单的提成都在100元左右,这是在上演现实版的掩耳盗铃。在好多人眼里,地推其实是被逼出来的不是最好办法的办法,我曾经在江苏常州到过一个在传说中信息化非常不错的园区,然而一万多平方的信息大厅空空荡荡,无数的地推人员都在睡着觉,玩着手机,不是说他们不努力,而是门可罗雀和无从下手,一个没有物流经验的地推人员,去给一个司机推广APP,司机的疑问之处,都一问三不知,又有谁会真正去用你的APP呢?来说说我的真实例子吧:我曾经在全国寻找了70多家代理商,几百号人在做地推,他们进去只要一张口是信息化的,就被当成卖软件的赶出来,有的连门都不让你进,几个月下来,花去的钱不说,换来的使用者不足百人,这就是惨淡的实情,物流人对你的戒备和抵触是短时间内不可逾越的。地推或许在互联网领域有效果,但是在互联网+物流这个维度上,真的是个无底洞,因为这个行业充满的理性和固执的目标,它不是电商也不是便民的生活服务,粘合度本身就高。还有一个根本就是其他类型的APP,地推的时候直接面向的就是用户,而物流不是,你推广的APP多数是面向司机和物流人,而货主才是真正的用户,但是当你去面向货主推广的时候,货主又往往有自己固定的用车伙伴,已经形成熟关系,所以对货主的吸引力不强。但是方法并不是没有,我觉得目前有一些APP是将货主细分后聚焦,有针对性的合作,虽然规模不大范围不广,但是很见成效,值得借鉴。

七、人才是最大的瓶颈

这两年让我感受最痛苦的事情之一是,我可以找到懂物流的人才,我也可以找到懂信息化的人才,但是我一直在苦苦找寻的既懂物流又懂信息化的人才却始终竹篮打水。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复合型人才是最大的发展瓶颈。每每我跟同行和合作伙伴聊起来,无不诉说着寻人之痛。如果我们的地推人员都是复合型人才,那又会是什么效果?如果我们的物流行业拥有了一大批复合型的职业经理人,那我们的物流又将会是什么样子?人才层面还有一个瓶颈,在互联网风生云起的今天,互联网人才的高薪和物流人才的低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物流行业接受不了高薪的互联网人才,而互联网人才也大多不愿意到物流行业中去,在团队内部也会因为薪资待遇的差距而形成潜在的矛盾,这些都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当行业呼唤复合型人才的时候,我认为做人才培养和输送,或许是独辟蹊径,会创出一份美好的蓝天。

●  线上是一种自我麻醉和自我欺骗

互联网+物流,是最典型的新模式和传统模式的交结,消化着固有的冲突,磨合着发展的脚步,物流这个传统服务行业,可以说不只是传统,有时候还呈现着原始,互联网人试图在找寻这个行业的痛点,然而你扎根到这个行业里走一圈就会发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参与角色都有痛?干线的网点支出、落货费,搬运费,上门费,装卸费各种费用的标准化和结算、货源、手工操作、货损货差、上游压款、最后一公里、时效等等,当一个事物全是痛的时候他就没有痛了,已经麻木,更没有机会。所以“互联网+物流”,不是试图去做一个全能,去解决所有的痛,你也解决不了,聚焦一个痛点,深挖掘就会产生机会。我曾经痴迷于大数据无法自拔,也曾想过去造假,但是这种想法转瞬即逝,不过投资热催生了一群投机者,为了讨好投资人,去刷数据,去伪造数据的比比皆是,这种情况其实也不可厚非,然而这种方法会产生好处吗?或者说会产生效果吗?天天看着自己造出来的假数据,心里是何种滋味?在这些假数据中,是否能够寻找到有效的和有针对性的经营策略和市场方法?长此以往,从自我欺骗到自我麻醉最终自取其亡。“互联网+物流”是一个趋势,但是互联网人不代表物流的未来,只有结合物流,找寻到帕累托最优的组合方式,沉淀下来,卧薪尝胆,一边摔倒,一边爬起来,一边受挫,一边醒悟才能够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方向比方法重要千倍万倍。

●  相关阅读:

国务院力挺跨境电商 围猎"互联网+外贸"

互联网+给物流8大变局 前台化将是核心

注:本文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请尊重版权保留出处,一切法律责任自负。卡车之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卡车之家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条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意见反馈